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3-09-13 22:48:47 | 浏览:
热带水果是我国水果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产业规模庞大,但多数热带水果初期品种均来自国外。如今我国热带水果品种现状是怎样的?育种科研是否遭遇卡脖子问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业渊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水果育种研发需兼顾市场需求,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自主研发品种超越并替代引进品种。
陈业渊:榴莲、牛油果的国产化种植是跟着消费需求走的。相比七分熟采摘进口到国内的热带水果,鲜食品质更优。不过,热带水果的生态环境要求,不可能大规模发展榴莲等热带水果。零星小规模种植可以发展“优稀水果”产业,作为水果市场的补充。
热带优稀果树不要追求规模,应在最优生态区种植高端品质,中低端可以进口,参与国际分工。其实,控制规模、提高品质是整个热带水果要走的路,因为消费水平的提高,成本增加,劳动力短缺不可避免。
陈业渊:热带水果产业中,像荔枝、龙眼等原产自我国的水果,95%以上都是本土培育的品种。其他大多数的热带水果,如芒果、火龙果等,产业发展初期品种都来自国外。种质资源方面,目前我国热带水果种质资源收集了8000多份,其中荔枝1400多份,香蕉2000多份,火龙果900多份,龙眼、菠萝各400份。
尽管我国收集了大量热带水果种质资源,但因原产在国外,一些关键种质还有待引进完美电竞,育种起步晚,突破性品种很少。完美电竞很多引进的水果品种多为国外多年育种的产品,形状好,生产性能优,容易商业化种植。
陈业渊: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热带水果科研,当时芒果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研究人员不超过20人。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全国约有150名研究员及辅助研究人员。
截至目前果蔬,我国芒果共收集1040份种质资源,包含引进品种种质300份,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芒果原产地印度。我国自主培育出的芒果品种目前有十多种,加上引进品种,能够商业化推广的有20个—30个品种,自主培育品种已有2个—3个实现规模化种植,如“桂热82号”“热品16号““热农1号”等。
陈业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是品种退化造成的,但很大可能受栽培技术和条件影响,比如土壤贫瘠,肥料不够,补充的有机质营养不够,土地地力下降,种植户田间管理水平差等。
这也会造成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目前水果行业销售商和种植户相互独立,种植户培育出优质水果,但销售商收购价却是一样的,产品优质不等于优价,进而打击了种植者信心。需要品牌建设,将品质和品牌连接起来,让消费者看到品牌就想到其品质;其次是政府管理,让市场走向种植规范,让品质回归。
陈业渊:种质资源是科研育种的基础。在热带水果领域,科研育种最缺的是优质种质资源。建议有一些国家层面的国际合作,交换种质资源。
我们的种质资源育种转化少,商业化低,主要原因还是育种水平低,科研人员的考核体系不健全,只注重研发育种尽快出成果,没有兼顾到市场需求,研发的品种能够应付科研考核,但性状不行,难以超越市场现有品种和实现市场规模化种植。果蔬育种周期长,很多科技人员不愿沉下心做这份工作,也是原因之一。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也很重要。水果育种大多可以无性繁殖,农民自己嫁接树苗就可种植。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容易受侵犯,保护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出台《种子法》,希望能在实际中真正保护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
陈业渊:育种方面,我们的部分研究处于国际前列,起点并不落后。我们自己的种质资源和引进的种质资源都很丰富,未来要多培育自己的品种。我相信,市场上会有更多我国自主研发的品种,超越并替代引进品种。
中国是世界上水果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水果总量达3亿吨,但苹果等大宗水果80%的品种来自国外。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波表示,尽管我国种质资源保护水平不断提高,但利用质量不高,育种水平还需进一步增强,水果行业科研市场“两张皮”的现象仍待解决。
王海波:随着我国科研发展,国内育种水果品种占比越来越高,像苹果的代表性品种有“鲁丽”“瑞阳”“瑞雪”等。还有一些我国占绝对优势的水果品种,如龙眼、荔枝、枣等,九成以上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培育的。不过,苹果、葡萄等大宗水果80%左右的品种都来自国外,国内需进一步加快大宗水果育种的步伐。
王海波:我国水果种质资源丰富,居全世界前五,尤其是桃子、枣子、梨等原产水果,自主品种占有率达8成以上,但整体利用质量和欧美相比有差距。不仅如此,部分种质资源还被国外抢先利用,培育出优质品种,如新西兰佳沛猕猴桃等。
我国水果种质资源保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原产地不是我国的水果,要去收集种质资源,便于我们育种发展。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有待改进,相比美国的圃地保存、试管苗保存、超低温保存等,我们还有差距。
王海波:我们在一些大宗产品上没有过硬的品种,比如苹果,尽管也培育了自己的品种,有些品种也开启规模化发展,但目前还没有一款苹果品种能够远超日本红富士,育种技术还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基因编辑、分子标记和全基因选择等分子育种关键技术需要加强。
王海波:我国的水果育种长期存在科研环境与市场需求脱节,科研与市场“两张皮”,不能够高度统一。科研创新需要商业转化,创新必须考虑市场需求,但很多科研成果仅仅是为了完成单位考核,很少有科研机构去做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优质品种要从需求走到研发,再从研发到走向市场。
王海波:从品种来说,很少会因为品种导致果品质量下降。部分水果品质变差,主要是种植户追求高效益,种植期间不重视田间管理,管理技术差,导致品质下滑完美电竞,是种植者们的管理意识不强。
王海波:国内育种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包括制定种业发展支持政策等。《种子法》要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细化落实执法监管工作举措等。
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度不够,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科研单位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种业基础研究,加快突破一批育种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很重要。尽管我国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但真正落地执行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有待相关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水果产业未来应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提高生产标准化和商品率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高芸认为,我国水果产业长期保持产量稳定、品种丰富、供给韧性足的态势,特色水果生产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体系较为完善,具备了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
高芸:首先,得益于水果保鲜技术和冷藏配送条件改善,大宗水果销售周期延长。比如苹果、梨库存出清时间可以延续到次年5月份,脐橙等柑橘类水果上市期可延长15天—30天。这有利于缓解集中上市期销售压力,但也容易与其他时令水果上市期叠加。二是蓝莓、枇杷等特色小品种水果受消费升级拉动和扶贫产业推动,产能发展较快。三是水果进口贸易逆差在近3年不断扩大,出口受汇率、海运费用、贸易壁垒等多因素影响,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四是水果消费更加多样化,季节、地域特征逐步弱化。
高芸:我国水果进口以热带品种为主,目前进口额较高的是鲜榴莲、车厘子、香蕉等,进口量峰值期主要集中在4月—5月,正值我国大宗水果库存出清末期。应理性看待水果进口逆差,这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果消费多样化的结果。从我们国内生产和出口贸易来看,应对标全球知名水果品牌和特色品种生产模式、质量标准和营销策略,瞄准水果市场消费变化趋势,提高国产水果的质量美誉度、市场识别度,压减“大路货”产量,主动应对日益加大的进口冲击。
高芸:水果产业品牌建设是我们的短板。目前我国还没有创立像新西兰佳沛猕猴桃、美国新奇士橙这类享誉全球的区域公用品牌。应按照品牌初创、成长和成熟进行分阶段创建和维护。
在品牌初创期,以产品特性、市场形势和消费趋势为客观依据,找出品牌要突出的卖点和品质把控要点,对于高度依赖资源和环境禀赋的初级农产品,应在发展初期解决品种、生产规范、环境等问题。
在品牌成长期,通过政府、行业协会、规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解决水果生产、销售和品牌运营的基础性、共性和技术性问题。
在品牌成熟期,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标准加强生产主体公共利益意识与行为规范,不断优化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可颁布地方性法律法规,由政府主管部门联合执法,惩奖分明,维护公用品牌质量和形象。
高芸:要夯实水果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益。水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在节约人工成本、提高投入品利用效率、提升机械化水平上下功夫。比如,苹果采用矮砧密植种植方式,机械可以进果园开展植保作业。草莓、蓝莓采用蜜蜂授粉技术,保障大棚内生产的坐果率和优果率,降低农药使用量。
水果种得好,品种非常关键。一些地方以高品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产学研合作,根据资源禀赋特征优化树种结构和品种结构,充分利用野生资源、特色资源和传统老味道品种,加快推广高品质果品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案。
销售方面,我国水果消费以鲜食为主,可以通过新产品开发促进果汁、果干消费,开展水果深加工研发,延长水果产业链。